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据《中国旅游新闻网》报道,锣鼓喧天,醒狮起舞,英歌豪迈,花街灯会璀璨,广东正以“非遗+旅游”模式,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推向国际舞台,不仅提升文化软实力,也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取得显著成效。今年春节假期,广东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3%,旅游收入同比增长7.5%,彰显了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的强大推动力。
岭南非遗焕发新活力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广东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目前,广东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816项,并设立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广东醒狮、粤剧、英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正经历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华丽蜕变,传承群体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出圈”,尽展岭南文化的古今风华。
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广东非遗项目“大放异彩”,粤剧、醒狮、英歌、潮绣、潮州大锣鼓等极具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竞相登台。普宁南山英歌队与富美青年英歌队首次联袂共演,带来了力与美的震撼,让英歌再次火爆出圈。2019年至2023年间,广东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新媒体视频播放量累计超过817亿次,其中英歌相关视频播放量超45亿次,评论量超3000万条,成为广东的“顶流”。广东还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不断扩大传承群体,使之呈现出年轻化、职业化的趋势。
非遗助力文旅融合
非遗项目也成为广东文化“出海”的先锋。今年春节期间,潮阳英歌队远赴德国、法国参加“欢乐春节”活动;南国醒狮团舞进纽约联合国总部,为100多个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与各界友人送上精彩表演。广州市黄埔区南海神庙举行的波罗诞千年庙会,数以万计的市民游客逛庙祈福,领略千年“海丝文化”魅力。
在文化和旅游部刚刚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来自广东的非遗传承人有几十位上榜。传承人在非遗传承道路上从不停歇,通过新思维、借助新技术,持续推进岭南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宽非遗传播范围。
非遗赋能城市旅游
“为一项非遗赴一座城”是非遗赋能城市旅游发展的最佳写照。今年春节期间,广东省揭阳市总计举办了116场英歌表演,满足了大量游客的需求。“我们是专门从北京过来的,在春晚上看到了英歌表演,感觉很精彩,今天在现场看感觉更震撼,这里很有过年的氛围。”游客李然兴奋地说。佛山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吸引大量市民与游客。
近年来,广东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愈发重视非遗元素的植入。广州市先后建设永庆坊非遗街区、珠江钢琴创梦园非遗集聚区,将非遗项目通过城市“微改造”嵌入古街、古镇和老旧工业园区。江门、潮州、梅州陆续建成非遗街区、非遗集聚区、非遗景区等。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用时代精神激发非遗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了跨界融合和技术创新,促使“非遗+时尚”“非遗+演艺”“非遗+旅游”等新兴业态进而有为,形成了“非遗+百业”“百业+非遗”的良好发展态势,让非遗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众衣食住行,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中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广东非遗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VoC.city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