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星期天,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近日,湖南耒水跨市断面大河滩地表水铊浓度异常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环保部门调查显示,事故源于一家水泥厂拆除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泄漏。那么,水泥厂为何会有铊?又是如何泄漏的呢?
事件回顾
3月16日,湖南耒水跨市断面发现铊浓度异常,郴州、耒阳两市立即组织对耒水全流域进行采样监测,展开溯源排查。生态环境部和湖南省相关专家也迅速赶赴现场指导处置。经过排查,污染源并非预想中的涉铊企业,而是指向了一家水泥厂。这一结果令人始料未及。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盛才表示,紧急溯源排查100多家企业后,最终锁定肇事企业为水泥厂,而非冶炼或矿山企业。他认为,此次事件有三个意想不到之处:一是肇事企业为水泥厂;二是泄漏途径为雨水口;三是事故发生在企业拆除现场。
泄漏原因及处置
3月28日,记者在处置现场看到,涉事企业已全面停工,厂内多处区域已进行覆盖。生态环境部和湖南省相关院所的技术专家及上百名工人正在进行应急处置。据悉,水泥厂在日常环境监管中并不属于涉铊企业。
生态环境部华南应急所专家黄荣新指出,郴州是有色金属之乡,当地水泥企业生产原料中铊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原料中的铊会在高温煅烧过程中熔出,并富集在炉窑底部和周边。窑内富集的含铊粉尘散落在地面上,高含量时每千克可达几千毫克。拆除窑炉时,残存的含铊灰尘大量泄漏,经雨水冲刷,通过雨排口流入厂外的坳山河,最终汇入郴江和耒水河,导致耒水河持续数日铊超标。
湖南郴州良田水泥厂负责人张二锋表示,水泥行业历史上从未发生过铊元素雨水汇集后超标的情况,对此感到非常意外。目前,该水泥厂已采取措施,收集厂区内初期雨水并进行处置,防止进一步污染。专家形象地比喻,整个厂区要“底部防渗,周围防渗,上面覆盖,像包饺子一样”。
加强非生产期间的环境风险管理
王盛才强调,此次事件提醒我们,一些行业虽然不直接涉铊,但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间接涉铊,因此容易被疏漏。同时,监管部门过去往往只关注企业的生产行为,忽略了非生产状态下的环境风险。他建议,企业在停产、拆迁甚至改造过程中,必须要有专家进行评估和检测,制定完善的方案,防止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国内曾发生过类似的企业停产期间因无人管理导致环境污染的事件。因此,环保专家呼吁,要加强对企业非生产期间的环境风险管控,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VoC.city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