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2日,星期五,据《DoNews》报道,重庆啤酒与参股子公司重庆嘉威关于“山城啤酒”的合同纠纷迎来高潮,一审判决重庆啤酒赔偿重庆嘉威3.53亿元。
重庆啤酒是“山城啤酒”品牌的拥有者,重庆嘉威是其生产商。早年间,重庆啤酒通过注入商标使用权获得重庆嘉威股份。双方签订了长达20年的包销协议,约定重庆嘉威只生产“山城”啤酒,由重庆啤酒包销全部产品。
嘉士伯集团入主重庆啤酒后,叠加山城啤酒销量下滑,这份协议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重庆啤酒表示将坚决上诉。
双方各执一词,都认为包销协议让自己“亏了”。重庆啤酒称,该协议是在国企改制时期签订的,使重庆嘉威能够锁定长期超额利润,极不合理。重庆嘉威则认为,当时嘉士伯投了赞成票,且重庆啤酒凭借商标使用权可以分走利润,还要让重庆嘉威承担销售费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这是重庆啤酒在为品牌矩阵做减法,聚焦资源于更重要的品牌。
山城啤酒的销量也在“降级”。曾经,山城啤酒在重庆啤酒总销量中占比超过90%,在重庆市场占有率接近95%。然而,随着重庆啤酒发力高端战略,大力推广嘉士伯及乐堡等品牌,将“山城”啤酒调整为低端品牌,产量巨幅下滑。
重庆嘉威认为,重庆啤酒恶意扼杀“山城”品牌,限制其销售渠道。有网友表示,凡是卖国宾、乐堡的店是不允许卖老山城的。
资本市场上不乏通过并购来“雪藏”竞争对手的案例,例如百威英博收购众多本土啤酒品牌,华润雪花也通过并购迅速扩张。
如今,这场纠纷面临“双输”的局面,“山城啤酒”将何去何从?对于重庆消费者,“山城”是一种情感符号,对于重庆啤酒,它是历史包袱,对于重庆嘉威,则是生存命脉。如何平衡商业理性与品牌情怀,是双方共同面对的难题。
【VoC.city编辑】